联盟广告
当前位置:首页>>资讯>>饲料

新型补贴胎动 国产大豆突围曙光乍现

发布时间:2013-05-23 | 来源:粮油市场报 | 责编:

  相对于转基因大豆而言,定价较高的国产非转基因大豆是否可以找到突围方向,相关产业如何调整结构,成为国产大豆产业面临的直接考验。提振国产大豆产量,除了设立国产非转基因大豆保护区外,还有另外一条出路———调整政策、增加补贴。

  2013年春播期开始之前,身为黑龙江省黑河市大豆协会会长的李明刚再次延续了他两年前的决定,继续把自家承租的900亩大豆田,全部改种玉米。三年来,他始终如此。

  最近几年,由于玉米大豆种植收益差为3倍之巨,大量东北豆农与李明刚作出了同样决定,使得大批大豆田不再种植大豆。这直接导致中国大豆主产区种植面积急剧萎缩。

  国产大豆面临的考验不止如此。

  近年来,进口转基因大豆的价格越来越便宜,相当程度上完成了对国产大豆的替代。在综合考量食品安全、国产大豆政策、粮农收益的情况下,相对于转基因大豆而言,定价较高的国产非转基因大豆是否可以找到突围方向,相关产业如何调整结构,成为国产大豆产业面临的直接考验。

  面积产量连年萎缩

  2012年,中国大豆消费外贸依存度达到83%,同比增长8个百分点。

  这是最近十余年来,中国大规模进口大豆的依存度首次超过80%。

  造成进口量上升如此之快的一个原因,是2012年夏天美国干旱引发了粮食储存的恐慌。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大豆主要消费市场,纷纷提前加大采购和储备大豆。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2012年中国累计进口大豆5838万吨,同比增加10.91%;进口金额351.91亿美元,同比增长17.93%。

  更重要的原因是,国产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再次出现双降,供应缺口加大。据中国农业部统计数据,2012年国产大豆种植面积为8682万亩,较2011年下降13.8%,为中国1992年以来的新低。另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数据,2012年中国大豆产量为1280万吨,同比下滑11.6%,创下1991年以来的新低。

  造成国产大豆面积和产量“双降”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玉米改种。以黑龙江为例:因该省第一、第二、第三积温带无霜期更长,积温更高,适宜改种玉米。最近两年,大豆种植面积以20%的速度递减,2012年已不足4000万亩,尚不足顶峰时期的一半。

  除了面积减少,大豆“重迎茬”导致产量降低的问题也在日益恶化。所谓“重茬”是指同一块田地连年种植同一种作物,所谓“迎茬”,是指同一块田地隔年种植同一种作物。从调研和科研结果看,“重迎茬”均不利于同一种作物的连续高产。据黑龙江农委调查统计,该省大豆产区重迎茬面积已占大豆播种面积的60%~70%,特别是齐齐哈尔北部、黑河等地区,重迎茬面积达80%,个别县达到了90%。

  非转基因大豆求突破

  国产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下滑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进口转基因大豆对原国产食用大豆市场产生的冲击。

  在国际市场上,非转基因大豆一般要比转基因大豆价格高50%左右。

  但在中国市场上,这一优势并未带来实质优惠。2012年,中国从美国、巴西和阿根廷等国进口的大豆总数为5838万吨,它们中的绝大部分为转基因大豆。其最主要的用途,是榨油和制作饲料。

  中国国产大豆消费大致可以分为几种:食用消费、蛋白粉加工压榨、种用等。

  因豆油是中国最重要的食用油,约占国内食用植物油消费的40%,故目前压榨是中国大豆消费的最主要源头之一。但因国产大豆缺乏价格优势,除国储低价抛售的大豆之外,目前国产大豆直接用于榨油的部分,已寥寥无几。

  目前国产大豆的主要消耗为食用消费和蛋白粉加工。前者主要用途为大豆加工制品,包括大豆蛋白、豆腐、豆皮、豆豉、酱油等产品。后者则是大豆蛋白加工。目前中国的大豆蛋白在全球的竞争力非常强,其出口数量约占全球的50%。

  国产大豆与进口大豆是完全不同的商品。如果国产大豆不进入压榨行业,只是作为食品加工原料,就可以避免国际大豆价格传导到国产大豆,从而沦为跟从国际大豆市场价格的命运。因此,国产大豆用于食品加工行业和蛋白粉加工应是其着力方向。

  作为中国非转基因大豆最重要产区的黑龙江,正在谋求突破。其中最重要的举措之一,是设立国产非转基因大豆保护区。

  为此,该省的多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近些年来纷纷就此提出倡议。国内没有转基因与非转基因区分市场体系,非转基因大豆产品一直参照转基因定价,黑龙江的非转基因大豆产品话语权和定价权都双双因此丧失。

  地方的努力已经取得进展:2011年6月17日,由中国大豆产业协会命名的“中国非转基因大豆核心保护区”落户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九三管理局。

  但黑龙江大豆协会副秘书长王小语认为,这只是相关工作的开始而非结束。因为这一由地方建立的保护区力量仍然实在太弱。在他看来,非转基因保护区建立,应该是一个系统性工程,起码包括两个体系,一个是生产,一个是销售和后期。

  期待新型补贴政策

  提振国产大豆产量的另一出路,是调整政策、增加补贴。

  近期在农业部、国家发改委等处获得的消息显示:相关的政策改革实际一直在酝酿之中,目前最有可能获得突破的,便是针对大豆这一品种,实施目标价格补贴。

  这一改革规划源自《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和《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在这两份相关文件当中,均已提出要“探索建立目标价格补贴制度”要求。

  所谓目标价格制度,是指国家或某一地区综合一定时期内种豆成本实际增长和种豆农民合理收益等因素制定的一种政策性参考价格。如果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按两者的价差核定补贴额,由政府直接补贴给农民;如市场价格高于目标价格,则不启动。

  据了解,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等多家官方研究机构,均已经拿出了较为详尽的实施意见,相关政策制定的障碍已不存在,关键在于如何执行。

  为实施这一政策,农业部、财政部、商务部和工信部等近期着手研究促进国产大豆增产的新政策,其中既有价格支持特征,又有直接补贴性质,有望在东北大豆主产区率先试点。  (作者:焦建 袁紫千) 

2005–2013 中国农业品牌网 版权所有 中文域名:www.中国名牌农产品.cn
客服电话:010-51669640 地址:北京海淀区圆明园西路3号
QQ在线沟通:加zgnypp@qq.com或1817603169为好友
京ICP备100538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9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