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电话:010-51669640 地址:北京海淀区圆明园西路3号
QQ在线沟通:加zgnypp@qq.com或1817603169为好友
京ICP备100538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988号
发布时间:2013-03-21 | 来源:东阳日报 | 责编:
记者 孙新萍 通讯员 韦盼盼
本报讯 五六年前,我市稻农仍靠徒手插秧,如今,"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作业方式已彻底改变。记者近日从市农机管理总站了解到,2012年,我市粮食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9.8%,全省领先。
农民购机热情高涨
市农机管理总站站长杜松介绍,2012年,我市新推广粮食烘干机17台,植保机械81台,茶叶加工机械142台,全市农机结构进一步优化。杜松说,我市各项农机补贴政策使农民购机热情高涨。农民除享受农机购置补贴外,还可在水稻机插等作业环节上享受省市财政补贴。
此外,我市农业部门积极向上申报项目,主推高效生态农业项目。2012年共争取各类项目资金115万元,加快了我市农业机械化进程。
巍山镇赵永良已从最初的种粮大户转身为农机大户,实现育秧、机插、机耕、植保、机割、烘干、大米加工一条完整的粮食机械化服务链。赵永良很看好农机服务市场。今年,他在已拥有两台烘干机的基础上,打算再添置一台烘干机,以增强服务能力。
农业效益节节攀升
巍山镇象岗村村民吕新芳告诉记者,现在人工费高昂,农业机械化为她省了不少钱。以往请人割稻谷、安排吃饭,一亩地要花230至250元,而如今机割只要120元钱。去年,她使用一台机器割稻,不到一天即完工。“节约了千把块钱。”吕新芳笑着说。
记者了解到,我市不少农民已实现规模化机械种粮,增收明显。巍山镇光里湖村种粮大户赵彦春去年承包了800多亩耕地,购置了旋耕机、插秧机、联合收割机等农业机械,一年创收达30余万元。
农民种地省钱,农机手则成了“香饽饽”。江北街道农机手王子兰拥有2台联合收割机,一年到头他一直没闲下来,跑遍了全市,农忙时业务更忙。去年,王子兰农机割稻收入有六七万元。
农民观念日新月异
农机推广的过程,也是农民思想转变的过程。许多农民摇身一变成了新型农民。
过去,农民“扬鞭催牛、手扶犁耙、弯腰勾背手插秧、挥汗握镰把禾割、一年到头泥做伴”。如今,农民“耕田用铁牛、插秧不弯腰、割禾用袋装、治虫不背包、开沟不用锹、抽水抗旱只用电和油”。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逐渐向省时、省力、讲技术、讲效益的方向转变。
农民的种粮方式也在逐年改变,不少农民将自家的地块进行了托管,耕地、插秧、收割、粮食烘干等环节实现了全程“一条龙”机械化操作。